2005年,清华大学的校园里爆发了一场震撼全国的风波:博士生王垠,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1.7万字的长文《清华梦的粉碎》炒股配资论坛大全,公开批评中国的教育体制,并申请退学,这一举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。王垠,这个被传言“被微软全球封杀”的天才少年,究竟如今过得怎么样了呢?
事情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05年9月22日,那一天,北京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接到了一个特殊的退学申请:王垠,计算机系的硕博连读生,提出主动退学。这个举动在当时并不算稀奇,毕竟退学的事情时有发生,但王垠的退学申请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。作为一名来自四川大学的保送生,王垠在博士生涯的最后一年,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研究内容,却选择递交了一份长达1.7万字的“退学申请书”,并将这篇名为《清华梦的粉碎》的长文,发布在水木社区,迅速成为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舆论的焦点。
展开剩余82%王垠在这篇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培养体系。他认为,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标准要求至少要发表四篇论文,其中包括一篇SCI论文或两篇EI论文。但他指出,这些论文大多都是“无意义的套路和文字游戏”。他自己虽然已经发表了SCI论文,但依旧怀疑这些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,直言这“浪费了四年的光阴”,只不过是为了完成形式主义的任务。更为尖锐的是,他还公开批评当前的博士教育体制,指出科研工作已经变成了“为了指标而研究”,学术界把科研沦为了一个“堆数字”的生产工厂。他毫不留情地说:“清华培养的不是科学家,而是流水线上的工人。”
这一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。要知道,2005年清华大学的“姚班”刚刚成立,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正推行科研量化政策,教育部的“211”和“985”工程也在加速推进。王垠的这篇文章,犹如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,直接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博士教育的体制问题上。
尽管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院回应说:“这是他个人的选择”,但是社会舆论却在一片嘈杂声中爆发。一部分人认为王垠展现了“独立思考、知行合一”的精神,另一些人则批评他“不负责任、偏激自负”。无论评价如何,王垠的退学事件无疑将中国博士教育的问题引入了公众视野,他的言论也对科研评价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揭示了当前学术界的“重数量、轻质量”现象以及以论文数量为核心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,这种制度间接促成了学术界的“抄袭、造假、滥发”的产业链。
王垠的这份退学申请,不仅成为了他职业轨迹的转折点,也为接下来的多重风波埋下了伏笔。2006年,王垠离开清华大学后,前往美国继续深造,先后进入了康奈尔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。这两所大学在计算机专业领域名列前茅,均为全球前30的高校,并且提供全额博士奖学金。然而,王垠的“清华模式批判”并没有随着离开国内而停止,他在美国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。在康奈尔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学习中,他分别因为“不满意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”选择了退学,未能拿到博士学位。
2008年,王垠以技术背景成功进入谷歌,开始在加州总部从事工程开发工作。随后的几年里,他还曾在微软总部、西雅图分部,以及英特尔俄勒冈州的研究中心工作。每次他都凭借过硬的编程能力顺利进入这些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,但最终却因为不适应公司文化和内部管理问题而选择离开,合作关系逐渐中断。在微软工作的经历尤为戏剧化。多位同事透露,王垠曾因拒绝公司的加班制度,且对内部任务分配不透明提出质疑,最终引发了微软高层的不满。2010年,微软内部甚至发布了一道“王垠禁录令”,禁止全球所有微软招聘系统接收他的求职申请。这一事件对王垠来说,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职业打击,他在技术圈的“社交死亡”成为了业内的谈资。
然而,王垠似乎并没有因此低头。早在他职业生涯初期,他便在博客中公开表示:“我不是来做企业员工的,我是来创造世界的。”这句话当时被许多人看作是“技术理想主义的宣言”,但也有不少人对他脱离现实的观点提出了质疑。实际上,王垠一直拒绝接受团队式开发和商业驱动的工作模式。他不喜欢OKR绩效制度,反感站会和日报制度,讨厌跨部门的合作,不写计划表,也不接受代码复审。这样的工作方式,在自由职业或体制外的环境中,或许能被称为“自由灵魂”,但在商业公司中,却让他成为了“团队的毒瘤”。
自2013年以后,王垠彻底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,再也没有公开的就业记录。他退出了职场,转而投入到匿名博客和开源软件社区,逐渐过上了低调的生活。尽管如此,他的影响力依旧没有消失。王垠的《完全用Linux工作》和《用TeX写论文指南》被大量转载,成为无数国内高校编程新手的必读之物。他曾不止一次提出:“软件开发不是职业,是修行。”这些年,他的理念吸引了一大批支持者,也同样有不少人对他抱有不同的看法。
直到2019年,王垠的身影再次浮现。这一次,网友在德国图宾根大学的自由科研博客中发现了一位署名为Yin Wang的学者,更新了一些Lisp语言优化项目。经确认,这就是王垠本人。原来,王垠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技术追求,而是彻底脱离了主流的职业轨迹,转而成为了一名“独立开发者”,不再参与任何大型的项目,也不再以公司或学校为背书,彻底将自己定义为独立的技术工作者。
过去20年,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。如今,教育部已经取消了将SCI论文数量与经费、职称挂钩的政策,强调要“破四唯”,鼓励原创性科研。王垠当年提出的种种观点,如今已逐渐成为了学界的主流共识。那么,这位20年前公开宣称“博士教育是浪费生命”的年轻人,如今是否被这个世界接纳呢?或许,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重要。因为王垠通过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证明:“成功”并不一定是拿到学位、进入大企业赚大钱,或许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坚定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